如果体格检查和B超发现脾脏肿大、蜘蛛痣或/和肝掌,多提示肝硬化。如果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也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当前临床的现实是残酷的,一旦确诊为肝硬化,多数患者都属于中、晚期,治疗难以理想。
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早期到晚期,从轻症到重症,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肝硬化留下的蛛丝马迹,寻找到这一轨迹的始发段,作出早期诊断呢?
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
肝细胞受到乙肝、丙肝、丁肝病毒损害,或者受到酒精、药物、代谢因素的伤害后,开始出现炎症、变性乃至坏死,范围可小可大;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较多纤维组织增生、沉积,来修补损害,这一阶段称为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此时如果治疗得当,病变有望恢复正常。
如果不幸继续发展,纤维组织会越来越多,把剩下的正常肝细胞团团包围,形成一个个“岛”;如果纤维组织将“小岛”包围得更加严实,血液不能进,胆汁无法出,“小岛”孤立无援,则被围困的肝细胞更多地发生坏死,纤维组织变硬、收缩,称为肝硬化。肝硬化早期,身体动员各方力量进行补偿,肝硬化的症状可以不明显,称为肝硬化代偿期。一旦补偿力量用尽,肝硬化的症状就会完全表现出来:面色晦暗,黄疸、腹水、脾脏肿大、浮肿,甚至呕血、无尿、昏迷,进入失代偿期。
显然,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在肝内悄悄进行的过程,从外表上难以辨别。然而加以辨别和区分,在临床上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肝纤维化期,经过合理治疗,病变有望逆转,恢复正常。发展到代偿期,疗效虽然不如纤维化期,但比失代偿期要好。
肝硬化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是指因各种原因,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肝硬化的某些群体,无疑这些人群是预防和及早诊断肝硬化的突破口,应该特别 1、甲胎蛋白(AFP)检查:乙型肝炎甲胎蛋白很少上升,即便是上升,也很少超出纳克。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也可能会升高,可是肝癌时甲胎蛋白通常超过纳克。倘若甲胎蛋白持续不降,保持在纳克以上,要注重肝癌的可能。肝硬化早期症状。
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阶段和肝脏的损害程度。
3、肝组织病理活检:采用1秒钟穿刺法,采取微量的肝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清晰了解患者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病变轻重,有无隐匿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肝纤维化程度,有无肝硬化等。
4、病毒学指标检查:有利于诊断出是何种类型的肝硬化,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如是病毒性肝硬化,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知道传染性大小,便于提早预防。
5、B超检查:在早期肝硬化时,可发现肝肿大,肝回声显示增强、增粗。一旦发展到晚期,门静脉内径增宽大于13毫米,脾静脉增宽大于8毫米,脾增厚,肝缩小,肝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常伴有腹水。
6、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CⅣ)。其中2~3项有显着增高,可考虑早期肝硬化。
点击进入直接与医生对话
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中医治疗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