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年第25卷第12期
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李敏,史俪露,陈慧
(医院医院消化科)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EIS)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年1月至年6月医院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EIS组(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n=42)、EVL组(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n=42)。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再次出血率、再次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EI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EVL组为(85.71%);EIS组急性止血率为(95.24%),EVL组为(90.48%);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急性止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IS组再次出血率(4.76%)、6个月复发率(26.19%)、12个月复发率(42.86%)均低于EVL组的21.43%、46.51%、64.29%(P<0.05)。EI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95%,显著高于EVL组的11.90%(P<0.05)。
结论:EIS与EVL在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前者远期效果良好,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后者易于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复发,远期效果差。
关键词:
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疗效
文献编号:
DOI:10./j.issn.-..12.
食管静脉曲张是一种因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见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晚期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其曲张静脉易破裂致大出血,短时间内即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严重情况下可出现致死性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下微创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控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包括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endoscopicsclerotherapyforvaricoseveins,EIS)、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varicealligation,EVL)等。EIS是一种通过局部注入硬化剂,使硬化剂沿曲张静脉进入食管深层,有效堵塞交通静脉,从而降低曲张静脉复发率,但该治疗方法易造成曲张静脉黏膜受损。而EVL通过机械系结扎病变血管,使结扎静脉缺血、缺氧发生无菌性炎症,最终使曲张静脉消退,但对位于深层静脉病变血管效果欠佳[3]。文献表明,结合两种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出血,缓解静脉曲张[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84例急性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EIS和EVL在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中的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食管静脉曲张患者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龄41~78岁,平均(52.26±3.31)岁,依据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型)标准[5],静脉曲张程度分为3级,其中轻度24例,中度42例,重度18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6]中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②既往未接受过内镜下手术治疗;③患者及家属知情。排除标准:①合并增值型食管癌、肝癌、胃冠状静脉栓塞等疾病;②严重上消化出血患者;③合并消化道畸形、胃肠道硬阻、消化道穿孔等内镜治疗禁忌症;④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IS组和EVL组,各42例,两组性别、年龄、静脉曲张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件号:)。
1.2治疗方法
1.2.1主要器材
包括OlymousGIF-Q电子内镜系统,OlymousUM-3R型超声内镜,康德莱一次性使用25G无菌注射针,Speedband超视野7环套扎器,硬化剂-聚桂醇(生产厂家: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1.2.2治疗步骤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并给予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1)EIS组: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方法: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后,插入内镜进入食道对准曲张静脉吸引,将注射针头以45°刺入曲张静脉,见血液流出至注射针管腔内,将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缓慢注入,每点注射量5~10mL,一般2~6点,总量不超过40mL,注射完成后,利用注射针前端局部压迫穿刺点30s,观察注射点有无出血后,用同样方法对其它曲张血管进行硬化剂注射,1~2周重复注射1次,直至曲张静脉消失。(2)EVL组:采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方法:将7环套扎器连接在内镜末端,固定装置,将内镜前端对准需套扎的曲张静脉(视野呈红色征,血管呈串珠样),启动负压吸引吸入内环,释放套扎器并固定于套扎静脉根部,套扎后曲张静脉呈紫色,退镜后观察套扎处有无出血后,选择相近曲张血管进行套扎,1~2周重复套扎1次,直至曲张静脉消失。两组治疗结束后均禁食24~48h,并给予生长抑素、制酸剂维持。
1.3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参照相关文献标准[7],显效: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无残留;有效:曲张静脉明显缩小,红色征消退或呈细小、短状;无效:静脉曲张颜色、大小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n×%。(2)两组术后情况比较,包括急性止血率、再次出血率及复发率;急性止血率:为治疗后3d内曲张静脉无活动性出血,无呕血、黑便者。再次出血率:为治疗后6周内镜检查曲张静脉再出血者[8]。复发率:选择治疗后6、12个月两个时间点利用内镜检查评估是否再次形成曲张静脉。(3)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包括:发热、进食异物感、胸骨疼痛、食管狭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由表2可见,EI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EVL组的8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急性止血率、再次出血率及复发率比较由表3可见,EIS组急性止血率为95.24%,高于EVL组的90.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IS组再次出血率(4.76%)、6个月复发率(26.19%)12个月复发率(42.86%)均低于EVL组的21.43%、46.51%、6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4可见,EI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95%)高于EVL组(11.90%)(P<0.05)。
3讨论
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诱发的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中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方法较多,而EIS与EVL则是其中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手段。EIS是一种通过局部注入硬化剂,使病变局部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形成血栓起到迅速止血及消除曲张静脉的目的,此法无需麻醉,不用开刀,具有安全可靠、恢复快、经济实惠等优势[9]。EVL是一种通过橡皮圈机械系结扎病变血管,使结扎静脉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无菌性炎症,最终使曲张静脉变细或消退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等优势[10]。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表明,EIS与EVL两种治疗方法应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具有良好疗效[11-13]。本文通过对比分析EIS与EVL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结果显示,EIS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急性止血率均高于EV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随访发现,EIS观察组再次出血率、6个月复发率、12个月复发率均低于EVL对照组,差异显著。该结果说明这两种方法止血效果均较佳,而EIS较EVL能更好的预防曲张静脉再次出血,且远期效果良好。此外,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EIS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VL组,差异显著。说明EIS较EVL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庞雪芹等[14]研究表明,EIS应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VL,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EIS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主要通过病变局部注射硬化剂,在其化学刺激作用下破坏血管内皮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并逐渐形成肉芽组织、纤维化使曲张血管闭塞,因其可作用于黏膜表层及深层病变血管,有效预防闭塞静脉再通及再出血,故其复发率低,远期效果良好[15-17]。相比较而言,EVL治疗主要作用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曲张静脉,而对位于深层静脉病变血管效果欠佳[18-19]。Meta分析表明,消除深层静脉侧支静脉的病变血管是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和复发的关键因素[20]。故EVL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高,远期效果较差。结合两者的作用机制可进一步解释本研究结论。综上所述,EIS与EVL在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前者远期效果良好,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后者易于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复发,远期效果差。在临床应用中,应采取EIS与EVL联合应用,达到优势互补,以进一步阻断深层静脉及交通静脉,从而起到消除曲张静脉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硬化网
投稿邮箱:zgyh
tyt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