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8日)是第6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爱肝护肝,享受健康”。
医院权威专家指出,由于新药不断问世,令人闻风丧胆的乙肝和丙型在治疗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前者可被有效控制,后者已经能被治愈!不过,若想实现“天下无肝炎”的美好愿景,乙肝的防治,还应注意两个关键点。
权威专家
医院副院长韩涛教授
医院副院长王凤梅教授
预防关键点
母婴阻断
“要想减少乙肝发病,必须从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母婴传播’抓起,才有可能实现没有乙肝的未来。”韩涛教授介绍说,我国是肝炎大国,随着乙肝疫苗普及,患者正在大幅度减少。但慢性乙肝女患者多,乙肝孕妇也不少,门诊中,经常遇到一家人为了要不要宝宝而顾虑重重,全家齐来咨询的情况。其实患者只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生育时做好母婴阻断,能够大大降低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孩子的风险,生个健康宝宝。
韩涛教授解释说,哪怕准妈妈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怀孕,也别急着流产,而应听听医生的意见。因为一些抗病毒药物对母亲和宝宝是比较安全的,宝宝的出生缺陷率并不会高于普通人群。而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母亲分娩过程中,多为宝宝接触到了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或体液,这时,只要经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治疗,就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大多数都可被完全阻断。
治疗关键点
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的乙肝治疗,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王凤梅教授说,医生口中常说的慢性HBV感染,其实是个非常笼统的说法,慢性乙肝感染分为多种类型,即便是同一类型感染,不同患者也存在着肝功能受损程度不同、自身免疫状态不同等多种差异。正因如此,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由专科医生通过综合评价,来判断什么样的人需要治,用什么药治,治疗多长时间。
此外,一些患者存在“乙肝治疗得终身治”的误区。对此,王凤梅教授表示,乙肝治疗不等于终身吃药,现今乙肝治疗方法正在迅速发展,一些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有望停药,且病情不再反复。“但什么样的病人可以停药,什么时间停药,停药后如何监测病情等等具体问题,同样需要个体化的解答,不能‘一刀切’。说到底,还是得个体化治疗。”她解释说。适当的个体化治疗甚或可以达到表面抗原阴转。另外国际目前针对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的新药处于研发中。
乙肝冷知识,你都知道吗?●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即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且出现肝损害的患者)约万人。
●乙肝病毒抵抗力较强,但加热65℃10小时、点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都可以将其灭活。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对乙肝病毒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续6个月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与是否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患者密切相关。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但易转为慢性,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青少和成年时期感染乙肝病毒,90%-95%可以自愈,仅5%-10%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主要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静脉内注射毒品等。此外,在修足、文身、扎耳环孔的过程中,如消毒不彻底,也可传播。或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医务人员被病人血液污染的医疗(如注射器)意外刺伤,也可传播。
●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共同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捐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个宿舍、同一餐厅、同桌用餐和共用厕所等元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至今未证实乙肝病毒可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乙型肝炎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专家介绍韩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内科尤其是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肝衰竭(重症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以及疑难肝病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及临床学习。
回国后,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了10余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了国内肝病领域多个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发表论文余篇,参编教材与专著10余部,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曾入选天津市人才工程、天津市卫生系统优秀专业人才,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6项。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天津市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天津市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重症与疑难肝病攻关协作组副组长,中国肝炎基金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为国内外10余种专业期刊编委。
出诊时间:肝内科,周四上午。
王凤梅,医院副院长、消化(肝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入选天津市工程创新人才。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以及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疾病,针对肝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根治以及丧失手术机会的肝癌个体化综合治疗,5年以上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率先采用个体化干扰素治疗慢乙肝达到表面抗原清除及血清学转换。率先开展临床个体化血浆用量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率先结合门静脉三维重建技术,个体化精准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曾十余项新技术填补市空白。
出诊时间:肝内科,周四上午;消化科,周二上午。
图文/《城市快报》、医院
编辑/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