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很多人进入亚健康状态,而消化道疾病又首当其冲。提起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胃镜、肠镜检查几乎是人人皆知,然而有很多患者却不知道,通过这些检查设备同样可以治疗疾病。多年来,市二院消化内科在科主任、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鲁占彪的带领下,不断创新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将其广泛应用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努力打造全市一流专业水平,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
微创的内镜技术使复杂疾病诊治简单化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一直以来,早期胃癌的治疗都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深受影响。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消化道(食管、胃、肠)粘膜切除术、剥离术微创治疗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早期胃癌、肠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
44岁的张女士最近感觉胃肠不适,经常胃胀疼痛,贫血明显,一直按贫血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药物毫无作用,便来到了市二院消化内科。经胃肠镜检查发现,她的胃部有多个巨大的腺瘤性息肉,其中一个在胃幽门口附近,并突入幽门内形成幽门梗阻。多个息肉个头大,顶端糜烂渗血,是该患者慢性贫血的重要原因。
由于患者对外科手术的恐惧以及耐受手术能力较差,同时病灶符合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条件,鲁占彪决定采用微创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中,医生通过内镜将病变部位染色,借助于高频电刀将息肉周围切开、剥离,逐步止血后用器械套住息肉底部,电凝切除,一个巨大的息肉被剥离下来。后将胃内多个息肉切除,整个手术用时仅仅40分钟。手术后效果非常好,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张女士很快就出院了。通过后期随访证实,患者多年的慢性贫血被治愈。
据了解,消化道息肉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生癌变。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新技术的逐步开展,息肉等大部分消化道病变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切除,这项技术不仅痛苦小、费用低、而且愈合快。然而这却给医生的技术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因为,消化道内壁非常薄,血管又集中,很容易造成创伤导致消化道出血,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据了解,该科室接诊的消化内镜手术患者中,高风险患者的比例占到了10—20%。即使面对95岁高龄的老人以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解决他们的诊治需求已不再是难题。
消化道出血:静脉曲张套扎技术立竿见影在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病发病凶险,抢救不及时患者往往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早在多年前,市二院消化科率先在我市开展了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微创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揭开了科室在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探索和创新之路。
鲁占彪介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前,患者先行胃镜检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范围、程度及红色征和活动性出血情况,选择需要套扎的部位,发现出血血栓者在其下方套扎,是减轻或消除曲张的食管静脉,从而防止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亦是治疗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重要手段。将组织胶注射到胃底血管内,造成血管增生、闭塞,能有效地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并预防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这两项技术对于医生的操作技术以及临床经验要求很高。市二院消化内科自开展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和硬化剂注射止血治疗技术以来,接诊的相关病例逐年攀升,由科室主任鲁占彪为技术带头人的消化内科,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成熟,其临床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充分肯定。
微创日间手术:高效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在医疗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由鲁占彪以及科室护士长刘亚莉带领的医护团队结合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对科室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由此产生的快捷经济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日间手术”在科室积极开展。患者通过入院前手术检查,预约手术时间,当日住院手术,24小时内即可出院。开展日间手术必须在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准、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进行。
郏县居民张先生是“日间手术”的受益者之一。今年6月21日,鲁占彪为他成功实施了无痛胃镜食管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术后不到24小时便顺利出院,医院进行术后康复。
据了解,为确保日间手术患者的就医质量与安全,护士长刘亚莉带领的护理团队加强了责任制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效率、增进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对“日间手术”患者和病种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还在高效护理、细节服务方面进行了细化要求,从入院告知、健康提醒到护理准则实施及出院后注意事项的嘱咐,都力求做到细致规范,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安全性。优化、高效的就医流程有效地缩短医院内的等待时间,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获得患者的好评。
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健康视界
作者:李莹牛瑛瑛
编辑:李莹
版权说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请标明出处或与我们联系。
平顶山晚报微健康
医院专家资源
为您解决求医问药的烦恼
您可扫描上方的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