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李欣东营报道近日,医院血管介入科在主任黄乐刚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东营市首例经下腔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术中通过颈静脉穿刺至下腔静脉,直接在下腔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通道,有效减轻了患者门静脉压力,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腹水明显下降。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血管血流阻力增加、压力增大,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脾大、腹水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主要病因有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硬化等。对于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治疗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止血、三腔两囊管压迫、内镜等,而对于脾亢、难治性腹水及保守治疗无效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如外科手术、介入手术等。近年来,随着介入血管外科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门静脉高压症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脾功能亢进(可引起患者三系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如白细胞降低患者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感染症状,红细胞降低患者会出现贫血易头晕、无力,血小板降低可造成出血不止)、腹水(腹部变大、腹胀,甚至可压迫胸腔造成胸闷或喘憋,以及消化功能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使得其分支迂曲扩张,最严重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食用较坚硬食物时易引发破裂出血,且不易自止,或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是通过影像设备引导,在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分支间建立分流道,放置血管内支架,使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至体循环,从而降低门静脉的压力,与传统的外科分流或断流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可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保守治疗无效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难治性顽固性腹水等并发症。据了解,常规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是通过将导管选择插管到患者肝静脉,再通过穿刺肝组织到达门静脉。而特别困难的病例,则需要通过其他血管,如下腔静脉或肠系膜静脉等进行门静脉—腔静脉的通道建立,但手术难度更大。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填补了东营地区相关领域的空白,也标志着医院介入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转载请注明:http://www.vemwc.com/jbjc/1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