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长葛
雨 13~16°
“ 在董村镇,她是公婆心中的好媳妇、她是城镇辛劳的“美容师”、她是敬业爱岗的好榜样……她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每一位。 她们是善孝董村的24位候选人! 活动启动以来,按照“品德高尚、爱岗敬业、孝老爱亲、事迹感人、群众公认”的标准,全镇共推举候选人提名人选余人。 董村镇政府、长葛报社在对提名候选人实地考察、慎重评选的基础上,已确定“善孝董村”人物候选人24名。 然后还要借助你的手,从这24位中选出10位,今天小编就带你选出代表董村的正能量,选出自己身边的榜样!1.王秀盈:当社会法官7年,处理大小事近千件,村民称他为“定盘星” 今年已经71岁的王秀盈是董村镇社会法庭常驻法官,人们喜欢把他比作秤上的定盘星,“他热心事业,公道正派,真是老百姓心中的定盘星”。 他以身作则,不分节假日,坚持社会法庭天天开门,不误群众来诉求解决问题;今年清明节,大家都放假回去过节了,他同一名社会法官骑车到十几里远的某村,找一名被申请人办案;有一次,他下村工作时,因路滑摔倒,造成锁骨和肋骨几处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手术后才20天,他就坐不住了,左胳膊不能动,不能骑车,他就每天步行上下班,忍着伤痛,坚持带病工作,他的老伴儿心疼得哭了,可怎么劝也劝不动他。 从年至今处理大小事件,“老百姓心中的定盘星”,王秀盈无愧于这个称呼。2.鲁海旺:照顾卧床病妻,6年来从没让她生过褥疮 78岁的鲁海旺,家住董村镇吴庄村,身体硬朗,啥活儿都能干。而他的老伴儿则没有这么幸运,五六年前开始丢三落四、忘东忘西,去医院诊断得出脑萎缩的结论,无法手术,只能家人多加照顾。虽然老两口有三个孝顺的儿子,鲁海旺却选择亲自照顾老伴儿。3年前,老伴儿开始卧床,不能动,也认不出家人,鲁海旺想尽办法,喂她吃饭、为她梳洗,像照顾婴儿一样,大小便都要帮她解决。 3年来,鲁海旺已经掌握了规律:老伴儿一顿吃多少饭、喝多少水,什么时候会大小便,都了如指掌,虽然老伴儿一直躺在床上,在鲁海旺的精心照顾下却干干净净,从没有生过褥疮。连儿媳妇都说:“俺爸真的特别细心,女的都做不到像他这样。”3.宁广辉:出资20多万元,自己开着压路机为村里修路 宁广辉是董村镇龙卧坡村一名普通村民,自家有压路机、搅拌机、洒水车等几辆大型工程车,带着村里几个人一起在外面包工程做工。由于父亲宁新县是村里老党支部书记,在父亲的影响下,处处为村里着想。每年村里唱戏,他总是带头出钱;大队院需要整修,宁广辉既出机器又出钱,;街里的水泥路和后街的石渣路,也都是他给修的;村里要组建演出队,他主动拿钱买鼓乐器。 “自己有机器,能够给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宁广辉谦虚地说。办了这么多好事,在村民的心中,宁广辉威信特别高。4.张留德:洗脚、擦身、端尿盆……66岁老人独自照料92岁老母亲 66岁的张留德兄妹三人,弟弟入赘到了外地,妹妹早已出嫁。作为老大哥,他独自担起了照顾年迈母亲的重担。 七年前,张留德的妻子去世,照顾母亲的重任只能落在了他一个人头上。 晚上,张留德在母亲床头搭个简易床,方便照顾;早上端尿盆、端洗脸水、端饭,晚上睡觉前还给母亲洗脚…… 在张留德的精心照料下,92岁的母亲除了耳朵不太好使外,身体还算硬朗,从没生过大病。“百善孝为先,母亲把我们养大不容易,现在是我们回报她的时候。”张留德说。5.李花:孝顺公婆26年如一日 董村镇坡王村的李花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的只是一颗孝顺公婆的心。年起,婚后的李花26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家中的老人,从没有跟公婆生过气、红过脸。婆婆有冠心病,常年吃药。每月,李花总记得给婆婆买药、送药。 一天半夜,婆婆的眼睛突然看不见,李花二话不说,医院。为了不耽误给婆婆治疗,医院的医生不在,李花马上拉着婆婆去了大周王皮庙卫生所。医院到大周王皮庙卫生所,医院,李花一晚上没有合眼。 “百善孝为先,照顾自家老人这都是应该的事情。”李花说。6.孙万选:一个小组长,啥活儿都能干,啥亏都能吃,村里人就认他 村里一个小组长,没多大权利,更没多少工资,然而要干好这个工作,却不容易。 孙万选当上高车贾村一组组长已4年,活儿没少干,亏没少吃。村里农网改造清脏,需要村民把自家种的树拔掉,为了工作顺利进行,孙万选挨家挨户做工作;村里绿化,孙万选负责全村,共栽种树苗3千余棵,忙活了两个月时间,为保证成活率,水都浇了五遍;镇政府的洒水车破洞,孙万选钻到里面去修补;村里的民调,也是他负责……虽然只是个小组长,孙万选干的活儿却一点都不少。公道自在人心,他做的这些事,村民都看在眼里,其他干部干不了的事,只要孙万选出面,村民都买他的账。7.李巧云:不仅要当“好媳妇”,还要做致富小能手 当个好媳妇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没想象的那样简单。 特别是遇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除了要端饭送水、洗衣做家务外,大小便都要伺候。高车贾村的李巧云,自从嫁到婆家,年年都被村里评为“好媳妇”。“像他这样的好媳妇真是难找。”村民们说,李巧云的婆婆摔倒了几次,身体不好,需要坐轮椅,李巧云伺候大小便,给她清理身体,从没抱怨过半句。照顾老人就够累了,李巧云还建了个小型养猪场,从最早在自家院子养40多头,到现在承包土地建猪场,养近头猪,李巧云越干越起劲儿。8.鲁莹莹:母亲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承担起照顾爷奶的重任 鲁莹莹,董村镇考叔小学五年级学生,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和小编想象中的留守儿童不一样,一进莹莹家就看见莹莹在帮奶奶洗脚,认真的样子让小编不愿打扰。 举目望去,家里看着也比较整洁。后来通过奶奶的介绍才知道,这里面有莹莹的功劳,她在家经常整理家务,像是扫地、叠被子等力所能及的事都是莹莹在做。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还要照顾自己,莹莹常常为他们的辛苦而心疼,说:“我年纪小,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能做到好好学习,孝顺他们,不惹他们生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像是捶捶背、洗洗脚、扫扫地……”9.陈书套:母亲年迈,妻儿患病,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76岁,本该颐养天年,新王庄村的陈书套却没这么幸运。 母亲94岁,需要人照顾,妻子也是病魔缠身,肝硬化、脑梗塞、膝关节炎、哮喘等,有个儿子,却精神有问题,有时能出去干活挣点钱,有时就糊涂得不知道回家。本就穷困潦倒的陈书套更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照顾这一家人,村里让陈书套做保洁员,多少能挣几个钱。陈书套的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做饭、洗衣、收垃圾、照顾两个病人,然而他却很乐观,“最难也就这样了,日子还得照样过下去。”陈书套说。10.张买官: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才能称得上“五好家庭” 十里铺村的张买官家,可是村里的“五好家庭”。兄弟三人,作为老大,张买官给弟弟们树立了榜样,三人一个比一个孝顺。 85岁的父亲,看上去身体还算硬朗,除了冬天哮喘,不敢着凉,不能下床外,在另外三个季节身体都还好,三个兄弟家轮流住,张买官也不好不让两个弟弟尽孝心。一到冬天,张买官无论如何都不让父亲再来回搬,只能住自己家,开着空调,开着电暖扇,吃喝拉撒都在屋里,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和睦亲善的大家庭里,老人的几个孙侄媳妇也都特别孝顺,洗头、洗衣服、擦身子都是抢着做,一出门总要给爷爷带回点好吃的。不得不说,张买官的“五好家庭”名副其实。11.马志德:早年入伍当军人,晚年进镇做环卫,我骄傲马志德,没想到说话风趣的他今年已73岁,聊天中还知道他是个老党员。年轻时在部队历练;退伍后在村里做过村干部;9年前,镇上组织环卫队第一个就报了名。作为镇区环卫工领队9年来可是干得最多,却很少“较真”的那个:“自己是领队,自己就应该多干点,镇区主要街道、难扫的街道、我不负责谁负责,作为党员要不打折扣完成任务。”
沿街门店老板介绍,“志德大爷,基本是凌晨3点半起床,开始一天的值班,除了打扫卫生还会帮助物流装车,趁着自己能干动就多干点,咱镇上中学的学生都认识他,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他功劳最大,咱董村‘迎宾大道’他有一半功劳”。
12.张宝霞:下地干活、家务全包……最难得的是给奶奶端了20多年尿盆 人到中年是家庭压力最大的时候,一听说要采访她的事迹,在家里还躲了起来。庞岗村张宝霞,是村里人人夸赞的“好媳妇、好孙媳”,家里不仅有71岁的母亲,还有刚刚百岁的奶奶,养活四辈人从不抱怨,也没生过气。鲁秀梅夸赞自己的媳妇说:“霞来俺家20多年功劳可是大,一秋上,早上先下地拔草,后回来做饭、给她奶奶洗脸穿衣,端尿盆;一夏天怕蚊子咬,站在奶奶跟前扇扇子;家里不忙了,还去PS版厂打工,为了能照顾好我跟她奶奶,先说好不上夜班,发了工资回来还是先给我“。不说别的,单说能给奶奶端20多年尿盆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做到呢?13.孙付庆:他是岗孙村户村民的保洁员 正值下午2点,温度最高的时候,岗孙村的孙付庆就开始铲村里小街道的杂草了,“这个季节正是杂草长得最旺的时候,可不能随着草的‘性子’很长,会抢占今年村里新植树的‘墒’。年纪大其他大贡献做不了,况且一只手还有毛病,就只好做了村里的保洁员。”孙付庆说。 村里的保洁员可是比城里的难做,负责全村户的生活垃圾清理;禁烧期间还是镇里有名的禁烧员,中午不休息,吃过饭来不顾喝水就开始巡逻了;还是村里的交通指挥员。 村民评价说:“早上起来一开门就看到村里的垃圾清完了,在俺村了就没看到过有卫生死角。”村里有做生意的,拉货谁家要是落路上东西了,从来都没往自己家拉过,不是自己哩拉到家里也没用。天,无论刮风下雨,生病发烧也要把村里扫干净,是不是该给他点个赞!14.贾爱芹:6年前丈夫去世,独自撑起家,还把婆婆当妈照顾 来到纸坊村26年,没有跟婆子顶过嘴,6年前没了自己老公,更要照顾好自己的婆子。如今三代人过得也是其乐融融,“自己做得好了,儿媳也会跟着学,现在有事媳妇都说让我多歇歇,没啥事才49岁,那儿会闲住。”贾爱芹说。 没有老公,自己更要撑起这个家,做个好表率,自己做得不好,有什么苦不还是自己受。自己过得好,都比不上村里人夸自己家老人照顾得好。 三年前,婆子脚烫伤,为了晚上婆子上厕所方便,贾爱芹干脆搬到婆子的屋里一块住,每天换药、一天三顿饭端床头,害怕躺久了婆子身上长褥疮,一周还给婆子洗3次澡。贾爱芹的儿媳说:“看到自己母亲这样做,自己很惭愧,整天看电视谈论别人婆媳关系,不如在家好好学学自己的妈是咋做的。”15.张保莲:照顾公婆32年,一年走倆,心里埋怨自己做得不够好 啥是好媳妇?不是自己说的,全村人都认为好才叫好。张保莲来到这个家里已经有32年,公婆同年去世,去世时一个84岁一个82岁。在世时婆子是羊羔疯,平常啥都不会干,自己还要给她做饭、洗衣,婆子生前穿的鞋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吃亏是福,长吃亏才能享老福“是张保莲嘴边上的一句话。不仅公婆照顾得好,姑嫂关系处得也很好,在村上也没跟谁红过脸。老人晚年有点迷,端屎端尿是经常的事。公公在生前最后一年,有一次骑自行车跑到了沟里,出不来,大小便弄了一裤子,张保莲看到后,把公公背回家,又是洗澡,又是换衣服、洗衣服,事后还自责自己没有看好老人。不说公婆,就是亲父母,照顾到这样能有几个?16.张书彦:72岁的放羊倌,却把母亲赡养成村里最高寿的老人 一个72岁的放羊倌,用他微薄的收入和深厚的爱把自己的老母亲赡养成了整个村现今最高寿的老人。他的母亲不但高寿,身体也很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自己拄着拐杖就走得很稳。 谈到自己因为孝顺老人而被村里推选成为“道德模范”候选人,张书彦一脸尴尬,在他心里,孝顺老人实在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在讲述照顾老人方面,张书彦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老人保持好心情,吃好睡好。一说起老人的好胃口,张书彦说得那叫一个详细和认真。平时老母亲有精神时,张书彦就会跟母亲聊聊天,说个笑话,或是带着母亲出门逛逛。 现在的张书彦家已经是五世同堂,而且因为受张书彦的孝心影响,儿子、孙子们也都很孝顺,一家人和和美美。17.王惠玲:婆婆就是妈,尽心照顾无怨无悔 王惠玲对婆婆的好,全村人没有不知道的。她经营着一家化妆品店,不但能把别人的容颜变美丽,更能把别人的心灵变美丽,因为她就是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 在王惠玲心里,婆婆就是妈,没什么不同。虽然相处时会有点小摩擦,但是王惠玲一直认为作为小辈应该大度点,不能跟老人斤斤计较,毕竟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就像个小孩子,要多多包容。婆婆几次因肾结石住院,大小便失禁,都是王惠玲在旁伺候,尽心尽力。公公16年前去世,婆婆就老是哭,也是她在旁陪伴安慰,帮助婆婆走出来。平时,衣食住行更是不用说。婆婆经常感叹:“儿媳妇比儿子还贴心,我一有事先想到的就是儿媳妇……”18.李丽平:“啥事让着点、少计较点,家里就会越来越和睦!” 每天开饭,就像过年过节般热闹,吃饭的时候摆上一大桌,一家十口人挤得满满儿的……在董村镇吴岗村,有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兄弟俩均已成家,但他们都未分家,全家10口人,住在一起10年,吃了10年的“大锅饭”。 李丽平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大嫂。她开朗直率、善良孝顺。过门10年,从未和老人红过脸,和后来进门的弟妹也从来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在董村镇吴岗村,提起李丽平,没有人不竖大拇指。 “做人都是将心比心,你咋对别人,别人也会咋对你。咱当老大的,啥事多让着点儿,少计较点儿,家里就越来越和睦了。”李丽平说。19.刘成仁:自从成了大墙王村的环卫工人,刘成仁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在大墙王村,提起村里的环卫工人刘成仁,大家都赞不绝口。在别人看来又脏又累的工作,刘成仁却做得十分用心。 年,刘成仁成了大墙王村的环卫工人。从此,刘成仁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为了在村民起来之前就把村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早上二三点,刘成仁就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 早上七八点,扫完地的刘成仁顾不上吃饭,就又开着垃圾车走街串巷收垃圾。为了让大家及时出来倒垃圾,刘成仁自己花钱买了个音响和喇叭装在车上。 “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虽然只有几百块的工资,他却干得可仔细,全村的老少爷们对他的评价都可高。”大墙王村的村主任王广辉说。 “为乡亲们服务,脏点儿累点儿不算啥。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扫下去。”刘成仁说。20.孙红院:进门就背上万元的债,十年无怨无悔为家奉献 6年底嫁到司马村的孙红院,一进门,身上就背了上万元的债务。10年来,孙红院无怨无悔,里里外外地张罗,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一点点儿地还了家里的债。 结婚之前,孙红院就知道丈夫家的条件不好,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嫁了进来。 结婚不到1年,孙红院的公公被查出得了肝癌,这让原本就有外债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公公治病,家里债台高筑。公公去世后,孙红院从娘家拿钱为公公办理了后事。 “一般农村有‘进门不还旧账’的传统,红院这个媳妇不这样,她公公借的钱,她也认下了,一直在慢慢儿还。对待婆婆,她也可孝顺,结婚十年,从没听说她跟婆婆红过脸。”司马村村主任马德军说。21.孙巧玲:放弃工作,专职照顾公婆,整整26年 26年前,孙巧玲嫁给了董村镇盆刘村的王留旺。王留旺有四个兄弟,老大一家在许昌,老四一家在石家庄,只有他和老三家在老家生活。 从嫁过来至今,公公婆婆一直跟着孙巧玲家生活。26年来,孙巧玲从没有外出工作,也从没有出过远门,专职在家照顾公婆。 由于年龄大,去年,孙巧玲的公公生病住院,孙巧玲天天守在病床前,端屎倒尿、擦洗按摩,把公公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如今已经89岁的公公耳不聋、眼不花,没事还经常跟别人一起打打牌。 前几天,由于老伴儿脑梗住院,孙巧玲把公公托付给了三弟家照顾。考虑到三弟媳已经去世,不放心医院、家里两头跑。 “我怕老人家着急,医院这边稳定了,我就赶紧回家给他说说情况。”孙巧玲说,“照顾自家的老人是俺的义务,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我就希望俺爹能度过一个幸福、安稳的晚年。”22.刘玉芹:耕耘“三尺讲台”18年,以平凡演绎精彩 董村镇中心小学刘玉芹,年以来18年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对于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胜于母爱,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学生形容她,刘老师就像是我妈妈,教给我不仅仅是识字学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每天能看到她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同事说,她身上一直充满着干劲,是我们学校学科的带头人,生活上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有时间就到留守孩子家里去;她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教书是她的职业,育人是她的追求。23.苏海峰:每天接诊50多为病人,还曾用手为病号掏大便 36岁的苏海峰,是董村镇卫生院骨科主任,兼任感染办主任。年纪轻轻的他,自毕业后就在卫生院工作,14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再加上待人诚恳,把每个病患都当做自己的熟人来看待,苏海峰在同事和病人中,口碑特别好。 由于是乡镇卫生院,接诊的病人多数为骨折、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苏海峰和另外两个同科室的医生每天要接诊50多人。“骨科不像内科,诊断完开了药就结束了。我们基本上每个病患都得做处理,按摩、接骨,还有些断肢再接之类的小手术。”苏海峰说。 中午吃不上饭是正常情况,晚上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一个电话,就得立刻赶到。有些病人就认苏海峰,尽管不是骨科的病症,也得找他来看,负责的病号排不出大便,他甚至会用手替他掏。“趁年轻,多干点,可以多学点东西。”苏海峰说。24.石晓霞:工作27年,接生新生儿无数;经历3例产妇羊水栓塞,均有惊无险 能当上董村镇卫生院妇产科副主任,石晓霞必定是“身怀绝技”。工作27年,接生新生儿无数,其中最有成就感的当属年5月,石晓霞和同科室医生一起,使一名12斤1两的巨大儿顺利降生且母子平安。 工作过程中遇到过3例产妇羊水栓塞,医院,这种病症的死亡率在80%以上,而石晓霞和同事由于诊断及时、救治得当,3例无一死亡。“早些年,出生率高,我们妇产科每月接生余名新生儿,少的时候也得左右。现在大家观念都转变了,每月接生60多个,能够腾出时间做些治疗。”石晓霞说,卫生院现在在宫颈癌筛查、内分泌治疗、微波LEEP刀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大进展,自由体位接生也取得比较大的突破。看完如果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点个↓↓↓再走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