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因有胃酸和消化酶的参与,对自身粘膜有消化损害作用,致粘膜破损且病变延及肌层,形成了溃疡。传统观念认为溃疡病不能根治,多靠保养,只能减少发作,可很多人因为反复迁延,引起出血、穿孔或癌变等严重并发症,最终难免手术!但近年来这一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的医疗技术已能彻底治愈溃疡,而且达到不复发的可能,但临床上,仍然有很多患者溃疡反复复发,甚为苦恼,这是什么原因呢?
1、治疗不正规
溃疡患者治疗的不正规,很多患者是“老一套”观念,没有真正意识到疾病的危害程度,觉得胃病是“小毛病”或“老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舒服时吃点药就行了,对专业医生所告诫的的那些更认为是危言耸听。或者害怕花费太大,常常在药房买药或开中药“调理”,长此反复迁延,可能会有出血、穿孔或癌变的危险,而专业消化科医生通过检查就可以确切了解病变的程度,以便选用合适的方案,精准用药治疗。近年来,不断更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应用于临床,只要检查诊断明确,用先进的治疗方案,完全能保证溃疡的治愈。
2、生活没有规律
其实,胃、十二指肠溃疡本身的发病和生活不规律及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除烟、酒、过度辛辣、滥用药物等因素直接刺激外,如果三餐不定时,长时间过饥和空腹,胃酸和消化酶照常分泌,高浓度的胃液侵蚀胃粘膜引起病变;另外,过饱会加重胃负担,破坏胃肠内环境,使自身保护屏障功能下降,所以患者在治愈后如果不注意生活和饮食规律,也会致溃疡复发率大大增高。
3、擅自停药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严格遵医嘱,按时、足疗程、规范用药是治愈溃疡的根本,很多人以为,胃病就是痛、胀、吃不下,治疗时,待症状一有缓解,觉得病就好了,于是立即停药,或者吃了几次药后若没有明显解决症状,又频繁择医,更换治疗方案和另用药物,其实,这很不利于溃疡面愈合,还有可能加重病情,因为胃溃疡的病变深入肌层,要彻底修复溃疡粘膜,正确方法是持续规范用药6-8周,再复查胃镜以确定病变粘膜彻底愈合。
4、幽门螺杆菌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细菌,它能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特殊环境里生长,引起粘膜炎症,破坏胃壁的保护屏障,加重胃炎损害,最终导致溃疡的发生。反复发作的溃疡病患者要到专业消化科检查,如发现有HP感染,须根除HP治疗,以促进溃疡愈合,避免复发。
5、药物对胃粘膜的损害
在我国,药物滥用是相当严重的现象,民众安全用药意识薄弱,很多人稍有不适便盲目服药,临床胃镜检查中,常有患者因服用一些感冒药、止痛药、抗风湿药、消炎药等导致严重的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这也是溃疡复发的主因。
腐植酸钠专业解析: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现状是发病率增高,且临床上复发病例仍较多,是不是就真的象一部分人认为的那样,“胃病是不能根治的”呢?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具有相当的片面性。随着近年来医学界对溃疡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侵害和粘膜内环境即自身保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研制出治疗方案,攻克了该类疾病的难题。而且,近年来理论和技术不断更新,让消化性溃疡已能达到彻底的根治!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溃疡治疗后仍有复发和迁延呢?从医生这里来说,对病因是否明确是主要原因,只有规范方案,足量足疗程用药是治愈的又一重要要素,许多病人对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和危害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胃不疼了就不用吃药,其实,胃溃疡的病变深入肌层,要彻底修复溃疡粘膜,需持续规用药6-8周,再做胃镜观察粘膜修复的情况,这一点在国家《消化性溃疡诊疗指南》上已明确写出的指导意见。再者,溃疡的发病不仅与HP有关,还和劳累、精神、应激、药物滥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破坏胃内环境和自身保护屏障的关系密切,所以,当溃疡治愈后,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还会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