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沿海岛屿和江河海口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城市发病率略高于农村。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肝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种族、年龄和性别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5倍。肝癌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0~60岁之间,40~50岁为肝癌的高发年龄。
肝癌的诱发因素1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与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肝癌高死亡率的地区,同时伴有HBV的高感染率。HBV感染可以直接导致肝癌,而不经过中间的硬化阶段,尽管大部分病人都存在肝硬化。相反,HCV相关的肝癌总是起源于严重的纤维化或肝硬化。由酗酒和慢性活动性肝炎造成的肝硬化增加HCC的患病风险。
2黄曲霉毒素性目前普遍认为,黄曲霉毒素B可以促进HCC的发生。在肝癌高发区尤以南方以玉米为主粮地方调查提示,肝癌流行可能与粮食的霉变有关。黄曲霉毒素B1是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国内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在肝癌的发生中高黄曲霉毒素暴露具有重要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
3饮水污染
调查发现饮用沟塘水者比饮用深井水者肝癌的发生率高。沟塘水中有一种蓝绿藻产生的水藻类毒素是一种强的致癌因素,是饮水污染与肝癌发生的重要证据。
4遗传因素
在高发区肝癌有时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尤以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的肝癌罹患率高,提示肝癌具有遗传倾向,也可能与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有关。
5饮酒、吸烟
长期饮酒和抽烟增加患肝癌的危险性,特别是增加HBsAg阳性病人患肝癌的危险性。
6其他
①亚硝胺;
②农药如有机氯类、杀虫剂、工业溶剂等;
③微量元素: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
④中华分枝睾吸虫;
⑤雄激素类固醇、放射性物质等;
⑥代谢性疾病等。
肝癌的表现症状早期肝癌可无症状体征,一旦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是疾病的中晚期表现。
其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腹胀、消瘦、腹泻、右肩酸痛等。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有特征的临床症状。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肝硬化的一些并发症,如黑便、呕血、黄疸等。
常见症状(1)肝区疼痛:最常见,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常为中晚期肝癌的首发症状。疼痛多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有时需用镇痛剂。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上腹饱胀、嗳气、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是肝癌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为常见。腹泻也是肝癌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较高,易被误认为慢性肠炎。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肝癌患者常较其他肿瘤患者更感乏力,此与慢性肝炎患者相似。消瘦也是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系肝功能受损、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消瘦程度可加重,严重时出现恶病质。
(4)发热:相当一部分的肝癌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一般为中低度发热,少数为高热,在39℃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战。午后发热较常见,有时也可见弛张型高热。肝癌的发热多为癌性热。
(5)下肢水肿:肝癌伴腹水的患者,常有下肢水肿,轻者发生在踝部,严重者可蔓延至整个下肢。
(6)出血倾向:肝癌患者常有牙龈出血、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出血倾向。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事实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7)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8)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腔积液征。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病理性骨折或神经受压症状,甚至截瘫。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肝癌的伴癌综合表现肝癌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综合征,称之为伴癌综合征,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应尽早就医。常见有:
(1)低血糖症:10%~30%的患者可出现此症。肝脏本身有较强的代偿能力,只有肝脏损害面积超过70%~80%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低血糖,表现为头晕、乏力、出虚汗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昏迷、休克而导致死亡。
(2)红细胞增多症:长期肝硬化或慢性肝病的患者,无其他原因出现红细胞增多,可能是肝癌的早期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表现为面红、多血质体貌等。
(3)高脂血症: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如果已排除高脂饮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外,仍出现高脂血症,也视为罹患肝癌的信号。临床上表现为高脂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另外,罕见的有高钙血症、类癌综合征、性早熟、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等。
肝癌的常见体征和并发症肝大、上腹肿块为中晚期肝癌的特征性体征,晚期肝癌或有肝硬化病史者可同时有黄疸、腹水、脾大、下肢水肿及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
(1)肝大:进行性肝肿大为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之一。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规则,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2)腹水:为晚期肝癌的体征。
(3)黄疸:表现为巩膜或皮肤黄染,为肝癌的晚期体征。
(4)脾大:多见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
(5)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较少见。
(6)肝癌常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血性胸腹水、继发感染等。
肝癌的检查如果怀疑肝癌,应及时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
B超与甲胎蛋白(AFP)是肝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如无外科适应证,经皮穿刺活检或细针细胞学检查为可提供诊断依据。如果计划行手术治疗,为减少肿瘤种植的危险,不建议行活检。
1.肝功能:肝功异常表明肝癌已属晚期或合并严重肝硬化。肝癌病人血清中转氨酶可轻中度增高或正常,肝功测定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甲胎蛋白(AFP)的测定:AFP检测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特异性最强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其他方法配合确诊率可达90%。2/3的HCC患者,AFP水平升高。通常血清AFP水平与肿瘤大小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且对于早期治愈阶段的病变是非常不敏感的。
3.血清酶学指标:只能作为肝癌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但不是HCC的特异性表现。医院常用诊断肝癌的血清指标有:异常凝血酶原(AP)、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及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4.超声:B超为一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无创性,应用广泛,适于高危人群的普查;诊断准确率约为90%。可显示2cm直径以上的肿瘤。
5.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CT已成为肝癌定位诊断的常规项目,肝癌的CT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边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但也可呈边缘模糊或大小不等的多发阴影,阳性率在90%以上。
6.磁共振显像(MRI):MRI能清楚显示肝细胞癌内部结构特征。B超的敏感性较CT、MRI低,对于肥胖病例,推荐采用增强CT或MRI检查。
7.肝穿刺活检:适用于可疑肝癌用其他方法不能确诊时。近年来在超声或CT导引下,用细针穿刺结节,吸取癌组织检查癌细胞,诊断准确率达90%。
8.肝血管造影:通过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数目,为治疗提供详细的血管解剖情况。
目前国际上应用于人群筛查较多的是AFP和超声显像。
肝癌的诊断和防治要点1.肝癌诊断的统一标准包括病理诊断、临床诊断。年龄在35岁以上、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HBV慢性携带者每年至少2次体检,可有利于早期肝癌的检出。
(1)临床表现:早期肝癌多缺乏明显临床表现。肝痛,常放射至右肩;胃肠道症状:纳差、腹胀、恶心、腹泻等;全身症状:消瘦、乏力、发热、黄疸、腹水、出血倾向等;少数可出现副癌综合征: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等。
(2)病史及体征:大多数患者有乙肝或丙肝病史。肝区肿块、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脾大、腹壁静脉曲张等提示患者伴有肝硬化。
(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阳性结果:肝功能、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指标、AFP,以及B超、CT或MRI等。
(4)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癌的早期诊断应该是亚临床期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AFP和超声显像的检查,特别是对肝癌高危对象的定期检查。
(5)由于肝硬化患者患肝癌的几率高,原发性肝癌又大多合并肝硬化,故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常有困难,尤其对弥漫型或结节型或小肝癌型合并严重肝硬化时,相互鉴别更难。通常需借助AFP异质体或其他标志物、各种仪器检查如B超、CT、MR及肝动脉造影等影像检查。
2.肝癌的可切除性与肿瘤大小无关,不论肿瘤大小,局限性单个肿瘤适于手术切除。但是多发肿瘤并非理想的适应证,因为多数情况下,多发病灶提示肝内转移。少部分没有肝硬化的局限病例,切除是首选,对于某些硬化病例,切除仍然是首选,但需要斟酌。肝硬化不利于手术切除,75%~80%的病例在切除后5年内复发。血管侵犯是复发的强烈危险因素。
3.很多病人虽然是早期HCC,但由于肝功能不佳,不宜手术治疗,因此肝移植成为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在HCC合并肝硬化的情况下,肝移植提供了治愈疾病的可能。
4.避免或者远离危险因素暴露,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预防肝癌的发生。
(1)接种乙肝疫苗,有效预防HBV感染。如果母亲为HBV携带者,婴儿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同事,还应注射高效价抗乙肝抗体(HBIG),以提高保护率。
(2)饮洁净水,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特别是发霉的玉米、花生、大米、高粱等。
(3)不过量饮酒。
以上信息来源:慢性病防控于健康
超凡宁波知福会场北京看白癜风病的医院白癜风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