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血流量增加均可以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的升高,产生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常见的门脉高压主要是由于慢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脏病变引起的,但肝外疾病对门静脉血流产生影响同样会产生门脉高压症状。脾静脉是门静脉系统的重要构成血管,走行于胰腺体尾部的后方,在胰颈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呈门静脉。因此,从胰颈到胰尾部胰腺的肿瘤可能压迫脾静脉造成狭窄或者闭塞,胰腺炎症也可造成脾静脉的血栓形成,这些都可以产生脾静脉向门静脉血液回流的受阻,导致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portalhypertension)。此类门脉高压症由于位于门静脉汇合部的左侧,所以又叫左侧性门脉高压(sinistralportalhypertension)或者局限性门脉高压。
影像表现胰源性门脉高压(A:胃镜表现为胃底明显静脉曲张,B:MIP重建横断位示明显曲张静脉突入胃腔,C:MIP重建斜冠状位示脾静脉中断,大量曲张静脉位于胃体大弯侧近脾门处)
胰源性门脉高压,脾静脉中断,胃周网状曲张静脉,通过胃后静脉形成胃底静脉曲张,通过胃左静脉回到门静脉
胃后和胃短静脉是引流胃底和胃体大弯侧的血液向脾静脉回流的静脉血管,这两支血管走行分布相近,在CTA重建图像上很难区别,故称为胃后-胃短静脉。当脾静脉回流受阻时胃后-胃短静脉压力升高,血流方向由向脾方向转变为逆脾方向,并随着病程的延长静脉曲张逐渐出现和加重。由于胃后-胃短静脉分布的特点,其出现静脉曲张时表现为特征性的脾门和胃体大弯侧的明显的网状曲张血管,曲张血管从胃腔浆膜外延伸到粘膜下,此血管的曲张和破裂也是造成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虽然这部分病人在CT增强扫描及门静脉CTA重建图像上有较特征的表现,但在胃镜下仅能发现存在胃底静脉曲张,很难明确静脉曲张的原因。
门静脉造影是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的金标准,可以显示栓塞的程度、部位以及静脉侧支循环的特征。
胰源性门脉高压病例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例相比,出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比率明显降低而出现胃体部静脉曲张的比率明显升高,这种结果的出现与这两种静脉曲张侧支回流的途径不同有关。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主要的侧支血管是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这两支血管离门脉主干最近,分流门脉血液到胃底和食道下端静脉丛,并通过这条途径向体循环分流分压,所以最容易引起胃左、胃右静脉引流区的食道下端和胃底出现静脉曲张。而胰源性门脉高压最近的引流血管是胃短-胃后静脉,脾静脉回流受阻以后脾脏淤滞的血液主要通过这两条静脉回流。同时胰源性门脉高压因为没有肝硬化的基础疾病,基本不会出现腹水,而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也比较低。
鉴别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
肝硬化门脉高压
病变基础
脾静脉狭窄/中断
门静脉阻力增高
肝硬化
无
有
胰腺病变
有
无
食道静脉曲张
绝大多数无
绝大多数有
胃底静脉曲张
有
有
胃体静脉曲张
有
常无
以上是我个人总结的关于胰源性门脉高压和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区别,虽然在临床表现上都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但从形成的病因、病变基础及影像学表现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明确诊断,可以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胰源性门脉高压的病因是由于胰腺体尾部的炎症或者肿瘤侵犯到伴行的脾静脉,造成脾静脉的狭窄/闭塞,从来脾脏回流的静脉血液不能从脾静脉正常回流,造成脾脏增大、胃底静脉曲张等。只要控制脾脏的静脉回流就可以完全治愈这个疾病。治疗办法有以下几种:
1.脾脏切除:摘除脾脏后,就不再会有脾静脉的回流,胰源性门脉高压可以得到完全的控制;但创伤较大,且从此失去脾脏这一重要器官。
2.脾脏部分栓塞术:通过介入技术减小脾脏体积,使脾脏的血液回流较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减轻症状,但病因没有解决,还有复发的可能。
3.脾静脉支架成型:是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的优选介入治疗手段,手术成功可以彻底解决脾静脉狭窄的问题,且创伤微小,并可以保留完整保留脾脏及脾脏功能。但脾静脉支架成型术有一定难度,成功率并不高。
下面我们分享一例采用脾静脉支架成型成功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的近期病例
病例分享患者,男性,76岁,以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胃镜示胃底静脉曲张,不符合典型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表现,遂行增强CT检查
上图显示,患者不存在肝硬化表现,未见食道及贲门部位的曲张静脉,静脉曲张位于胃底后部与脾门之间有血管沟通(胃后—胃短静脉)
经皮肝穿门静脉造影:
脾静脉近端造影,并没有看到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胃左静脉增粗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脾静脉远端造影,看到脾静脉局限性狭窄、中断,通过曲张成网状的侧枝血管沟通
通过脾门血管造影可见胃底静脉曲张,来源于胃后静脉,与增强CT表现一致
通过上述检查,明确患者为脾静脉远端狭窄造成的胰源性门脉高压,决定行介入治疗开通狭窄/闭塞脾静脉
介入治疗狭窄脾静脉球囊扩张
进行导管选择性胃后静脉弹簧圈栓塞,并在狭窄的脾静脉内植入支架
再次造影脾静脉通畅,网状侧枝血管消失
再看一下介入治疗前的网状侧枝
介入手术根据患者脾静脉狭窄的病因,进行了脾静脉的支架成型,术后侧枝血管消失,达到了完全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靳勇,林晓珠,吴云林,等.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消化杂志.,28(9):-
术者简介靳勇医院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委员会全国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委员会常委、肿瘤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德医风标兵苏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及青年文明标兵苏大附二院“十佳”医生。专业特长1.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顽固性腹水、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2.肝癌、肺癌、肝血管瘤等良恶性实体肿瘤的介入微创治疗
3.食道、胃肠道、呼吸道狭窄及胆道梗阻的介入微创支架治疗
4.出血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
5.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医院读书、健康、微创介入治疗,请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北京皮肤病医院